《全职高手》热映 你们电竞圈究竟是不是人均杨洋?
最近《全职高手》的电视剧改编在在线视频平台热播,一直与国产网剧没什么交集的我,突然就因为这个剧的主题,总能在吧台午饭时听到从不关心游戏电竞的同事在看着电视里的人物讲出“比赛”“战队”一类的词,但如果真的细细一看,有如此多东西是经不住推敲。
蛋糕大了什么想吃的人都有
讲道理,这些年电竞作为新行业发展好得远超预期,至少报告里的数据总是非常好看,至少作为电竞根基的游戏行业是如此,每次跟游戏相关的硬件或整机厂商开发布会,都会忍不住要引用玩家规模数字来形容这个蛋糕有多么多么大。
去年有国内数据调研机构就在报告称,两年前,中国的电竞整体市场就已经突破650亿元,手机游戏电竞和PC电竞刚好对半分,剩下的是生态运作的市场份额。当时人们预测,这个市场到今年将能达到千亿元人民币级别,而且涉及游戏和赛事的周边生态生态市场,也能在这其中占到超过10%的部分。
在这背后是庞大的游戏玩家群体,以及大量云玩家观众的恐怖基数——而这两者往往也会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基本可以认为前者是后者的子集,而后者有多少人呢?2018年时这个数字是2.6亿人,也就是说平均每7个人里面就会有一个是游戏主播的观众。
再来看电竞这边,举个例子,去年同期的全球奖金之最DOTA2国际邀请赛TI8,总决赛观众峰值达到1496万,其中中国观众占了其中绝大多数,达1380万人。这还只是一个被玩家们戏称为“dead game”的游戏,如果去看英雄联盟,数据还会更超你想象。
有人给喜欢看电竞和游戏直播的人进行过用户画像:大都年轻,刚步入社会不久,没有家庭经济压力,消费意愿和能力基本在线,下班或下课后如果自己不玩,也会看看别人直播图个乐,开心了还给人放放火箭。整一副面孔就是可以疯狂薅毛的对象嘛!可是这些人口袋里的钱究竟要怎么挣到自己腰包里去?
精通娱乐界的大佬们在一些常规的周边硬件产品生态操作,发现收效不够理想之后,终于跨界跨到了影星偶像包装的电视剧上。如果排除掉强行碰瓷蹭热点的小人观点,这其实是个很好的想法,电视剧(现在包括网剧)的受众群体比电竞游戏赛事直播广泛得多,而且毫无准入门槛,一般来讲想要从电竞赛事直播中获得乐趣和正向体验,得对相关游戏具备一些基础知识,就是得懂一点游戏内容。
而有了这种把游戏内容剥离的只描写电竞周边生活的剧集,大家就可以绕过游戏,直接体验电竞中的竞技灵魂,从而也成为电竞受众的群体了。看似皆大欢喜,然而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
我们看的真的是同一个电竞?
这里面存在一个问题,就是看剧的人群,还有看比赛的人群,以及电竞行业里的从业者,因为自己立场所能获得信息都不对称,每个群体对电竞概念的认知都不一样。
如果不是有国家官方背书承认为前提,上海最近还发了一批电竞从业人员的运动员证书,可能还会有更多的看剧普通人还会抱着“玩物丧志”的态度对待这个已经不算新事物的行业。不了解的群体看电竞比赛,“不就是一堆人坐在一起聚众打游戏吗”,而不会去在意它过程中的竞技对抗,精神和现有体育项目其实同源。
为了拉近和观众的距离,同时也拉近电竞和传统体育的距离,运营电竞周边生态的群体向隔壁娱乐圈取经,成功把他们塑造偶像的手法在电竞圈内活学活用。举个能代表这种现象的例子,就是国内的英雄联盟运作。很多人可能已经注意到,在社交媒体,公共场合上对影星职业选手的包装手段,LOL相关的内容已完全向娱乐圈看齐。
在很早的时候,RIOT的CEO Brandon Beck为实现这一目标,就已经以NBA为英雄联盟赛季的范本,让联赛把参与角色,尤其是聚光灯下的上场选手进行精心包装。一方面,让选手和游戏内容挂钩得更紧密,影星选手所取得的成就,在游戏内成为了纪念皮肤。这一点大家都会,Valve的Dota 2和CS:GO都有类似的做法。对于维系和强化游戏与玩家之间的感情联系,这么做颇有效果。
更大的效果差距出现在另一方面,也就是在游戏之外。一般人能想到的是面向大众推行的竞赛宣传,在这其中怎么去注重选手的人物形象塑造,富有指向性地刻意淡化游戏内容和技巧,更多地戏剧化讲述选手的人生经历和职业生涯,形成“人设”,更方便普通人、云玩家和非玩家共情。如此,一切有关于这个人设的周边衍生内容,就都可以形成流量,为大众所消费,进而转化为经济效益,可持续下去。
所以在这个模式的影响下,人们并不会就大家对Faker是“天才选手”,Uzi是“不肯向命运低头的少年”这类人设如数家珍感到奇怪,这些游戏ID能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号,就是上面的宣传套路做得好,新进圈的人,最先接触到的也应该算是这些东西。
做到这里部分人其实已经能发现,结果除了表面上扩大了受众群体之外,非但没有弥补认知割裂,反而还加剧了这种现象。停留在关注选手层面的人可能不知道也不想关心电竞运作,但真实的电竞流水线实际上是一种空心化比较严重的状态。
尽管行业一直在强调电竞是最容易出草根英雄的行业,但实际情况是通往行业顶端的通道可视度非常低,这一点是新生的电竞行业与传统体育无法比拟之处。在最底部,玩游戏只为获得娱乐体验的轻度玩家可以以海量单位计算,他们不需要以此为生,这仅是他们的消遣手段;在最顶端,职业选手有俱乐部工资有比赛的奖金,也可以活下来。
但在从低端通向职业顶端的道路上,那些中间的那些苦行者们,我不太敢想象除直播外他们如何谋生。疑虑就在这中间——原本应该有的数不清的次级联赛各种大小邀请比赛,乃至最粒度最小的qq群比赛和社区比赛,都可能不足以够成往顶端持续输送后继血液的稳定条件,更何况现在在公众的关注视野里压根就没有这些东西。
有人可能要讲难道天梯MMR不行吗?MMR有它的价值,但这是一个很粗暴的指数,只能用来衡量个人能力,在当下以MOBA/FPS团队竞技为主流的环境下,参考意义相对苍白。只有持续不断,一层套一层的赛事,才能大浪淘沙,发现真正的草根英雄。
最后,问题便会落在谁为中间这个“从海选到练习生到出道”的过程买单。在传统体育项目里,这个买单者可以视为是全社会;举个例子,就说大家都痛骂的中国足球,足协的联赛体系里赛事足足分了8层,其中业余水平的联赛层级里就有5层,从足协头筹联赛,一直到最底层的城市联赛和县区联赛。每一层都需要各方社会力量给予经济上和组织上的支持,才能正常运转。
但在电竞行业中,我暂时还看不到哪能来这么大的能量来支撑这整个过程。仅靠游戏行业一己之力就想要撑起一个健全运行的竞技项目实在是天真至极,不信你去看守望先锋现在有没有英雄联盟十分之一的热度,这中间可能差了10个星际争霸2还不止。
也正是因为这些东西确实有这么敏感,所以大家也一直疑惑为什么被普遍看好又如火如荼的电竞,却很难拿到赛事项目和电竞组织运作的数据,拿到的这些数据又到底是不是真实的。顶级联赛如ESL在被问及盈利多少时都要笑称自己的最大目标是避免亏损,更不要提更下级的赛事组织了。
遇事不决谈恋爱,电竞剧也可以?
说得好像有点远,我们回到现实吧。《全职高手》这样的剧确实能满足很多人精神需要,消费容颜的人能看到俊男美人,希望在主流观众间炒热电竞概念的人,通过影星效应也能获得一定成效。但拍一部这样的电视剧,是无助于弥补因为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认知误差的。
所以我并不打算骂《全职高手》剧集“不懂游戏”,懂游戏并不是做一部能感召和提振游戏行业的影视周边作品的前提,不懂足球的高桥阳一也用《足球小将》给日本足球奠定它在东亚的地位提供了一定的帮助。而就算讲用情怀包装恋爱桥段,最近的漫改动画《高分少女》也比《全职高手》要有诚意得多。
全职高手》拒绝借助自己面向更广受众的平台优势来传播有助于电竞发展的实质内容,才是真的需要批评的地方。遇事不决谈恋爱的坏习惯不改,也不先想想真正的女选手在圈内的地位一向凄惨,要是这也能谈恋爱解决,那可是真的不平权呢。
“教练,我想打电竞……”“不,你不想,你只是喜欢杨洋而已。”
如此。